Seve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uthentic Ming History
and the TV play Da Ming Fenghua (Ming Dynasty)
and the TV play Da Ming Fenghua (Ming Dynasty)
www.Minghistory.com
(The thoughts on authentic Ming history)
Abstract: The TV play Da Ming Fenghua (Ming Dynasty) do have several different scenes with the authentic Ming History, we list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Ming history; Ming Dynasty; The TV play;
电视剧《大明风华》在湖南卫视热播,该剧以贯穿六朝五帝的孙若微为主线,通过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庄重而不失幽默的语言、华丽的服饰设计等呈现出明永乐朝的宏图伟业、与民休息的洪宣之治及后世皇子皇孙啼笑皆非的故事。故事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
但是电视剧终归是文学创作作品,不是历史。电视剧中的几个地方与历史不符,不得不提:
一、棘杖的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和诸多小说故事:
棘杖的故事多见于朱元璋教训太子朱标,而不是永乐帝朱棣教训太子朱高炽。
同理,画虎的故事也是多见于朱元璋教训太子朱标,而不是永乐帝朱棣给太子朱高炽出的难题。
电视剧中出现在永乐帝朱棣和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之间,具有移花接木、丰富故事情节的作用。
二、《画虎》及其作者
《画虎》的作者是明代汪广洋,汪广洋(? -1379),江苏高邮人,字朝宗,元末明初人,洪武朝官至右丞相。(《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由于汪广洋创作画虎的时间早于永乐朝,因此永乐朝出现画虎的诗句也不为过,但将画虎的作者杜撰为孙若微,则是完全错误。
画虎
(明▪汪广洋)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三、朱棣与朱允炆见面
这是极其狗血的一幕。
南京破城后,朱棣与朱允炆叔侄二人从未见过面,更不要说九级塔,也不要说传国玉玺,当然也就没有谁(电视剧中所谓的朱瞻基)成就了此次聚会。
建文朝破宫之后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千古之谜,至今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和考古记录可以证实此事。一说建文帝已乘船出海前往东南亚,所以有了后来的郑和七下西洋千里追寻;一说建文帝乘船出逃剃度为僧,辗转云游于云南、福建等地;一说破宫之日葬身火海……,众说纷纭,但基本都是传说,不可靠。
《明史·惠帝纪》:“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
《明初录》载:建文帝已“焚死”。
《明史讲义》云:建文帝焚死“非真相也”。
《明史·胡濴传》:“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云,诸旧臣多从者,帝(朱棣)疑之。”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还委派胡濴深入各地密查,传说中曾到达兰溪发现建文帝行踪而禀告朱棣,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仍有朝奏说“惠帝踏海去”。
《明史·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就是说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扬威天朝的目的,更有查访建文帝是否亡于海外的任务。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记载:朱允炆一行从地道逃出后,先乘舟至太平门,次日黎明取道溧阳(今江苏溧阳),九月乘舟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再转陆行至襄阳,十一月到达云南,次年春至云南永嘉,年后结茅白龙山。白龙庵毁后,又在云南泫穹(今洱源县)建大喜庵。在建文帝逃亡的39年里,曾云游辗转于江浙、荆楚、云贵、川陕、闽广等地,其间于永乐、宣德年间,曾抵达宁波、杭州、会稽等地。
相对靠谱的则是《明史·胡濙传》的记录:
《明史·胡濙传》,“(永乐)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即:胡濙(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回到朝廷向皇上报告,皇帝已睡觉休息,听说胡濙来了,急忙起来宣召他进去,胡濙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向皇上全部报告了,直到四更天时才从宣府出来。---以此推断,胡潆应该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或者有了明确的结论(建文帝已死,或者虽未死但永远不再考虑帝位之事),否则不至于在寻找21年后的某一天着急地“驰谒帝于宣府”,悉以所闻对,并且交谈了很久。此后(永乐帝)才“释疑”。
四、永乐驾崩与仁宗即位
关于永乐驾崩与仁宗即位,没有什么说不清的历史,也不需要加以隐瞒从而造成叔侄(朱瞻基、朱高煦)误解,历史其实非常清楚:
遗诏(命)传位皇太子(朱高炽)。
《明史》(清 张廷玉,1739年)卷七,本纪第七 成祖朱棣(三)载: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镕锡为椑以敛,载以龙舆,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
《明实录》(史语所版,太宗实录,卷二七三)记载与《明史》一致:庚寅,车驾榆木川,上大渐,遗命传位皇太子且云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辛卯,上崩,太监马云等以六师在远外秘不发丧。
五、宣宗是不是蛐蛐皇帝
宣宗皇帝朱瞻基(1398-1435),洪熙元年(1425年6月27日登基),28岁即位,享国10年,38岁崩。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交趾。宣宗皇帝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于谦、周忱,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宣宗皇帝提升内阁地位,教导宦官读书参政。作为杰出的书画家,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明史》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有人也称朱瞻基为“蟋蟀天子”。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野史《明史小录》中也有记载。
因此,作为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间朝政相当繁盛,喜欢蛐蛐不假,但并非有些小说或野史传说的沉溺于蛐蛐的“蛐蛐皇帝”、“促织皇帝”。
六、徐滨救帝
《大明风华》中的徐滨可谓神奇人物:参与谋反刺永乐,跟随郑和下西洋,上得厅堂见太后,下得厨房救上皇……,既是剧情发展的副线,又是救场救难的“消防员”,剧尾还戏剧性的“抱得美人归”……,可谓神奇又传奇。
徐滨的人物安排固然是剧情发展的需要,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徐滨吗?徐滨的人物原型是谁呢?明朝同期的“许彬”自然对号入座: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许彬传:许彬,字道中。永乐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正统末,累迁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诏,提督四夷馆。上皇将还,遣彬至宣府奉迎。上皇命书罪己诏及谕群臣敕,遣祭土木阵亡官军。以此受知上皇。还擢本寺卿。石亨等谋复上皇,以其谋告彬,彬进徐有贞,语具有贞传。英宗复位,进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直文渊阁。未几,为石亨所忌,出为南京礼部右侍郎,甫行,贬陕西参政。至则乞休去。宪宗立,命以侍郎致仕,寻卒。
彬性坦率,好交游,不能择人,一时浮荡士多出其门。晚参大政,方欲杜门谢客,而客恶其变态,竞相腾谤,竟不安其位。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上的“许彬”就是电视剧中的“徐滨”。许彬曾至宣府奉迎上皇,并书《罪己诏》及谕群臣敕,从而受知上皇,回京后擢本寺(太常寺)卿,后期英宗复位后,进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直文渊阁……与电视剧中的“礼部尚书”有诸多的影射关系。许彬后期出南京礼部右侍郎、贬陕西参政致仕的退休生涯与电视剧中“携太后出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愁”的狗血剧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据《明史》记载,朱祁镇被俘期间,先后有三批次官员前往“迎驾太上皇”,真正将太上皇迎还的是礼部左侍郎、都御史杨善及侍郎赵荣、李实: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载:也先……许善奉上皇还。时举朝竞奇善功……迁左都御史,仍莅鸿胪事。
故事始终是故事,电视剧无法抛弃收视用户的好奇和故事性,因此适当的文学塑造是可取的,作为有文化、有历史、有辩证的观众或读者,加以分析和研判,清楚的分辨历史和故事,以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故事,讲述历史。
明史明理,通过电视剧和史书记载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清历史事实,以史为鉴通晓未来。
上一篇明视:明朝历史上的重大疫情统计及其危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